返回顶部
首页
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工具 | 行业 | 信息 | 集合 | 诗词 |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系统及软件 详细信息
从“吃止痛药”到“越吃越痛”: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如何形成?专家发起“MOH清零”行动
2025-11-17    阅读量:29892    新闻来源:互联网     |  投稿

央视网消息:“头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这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恰恰折射出公众对头痛最大的认知误区——它常常不被当作一种需要严肃对待的疾病,而只是一个需要忍受的症状。于是,抽屉里常备止痛药,发作了就来一片,成为无数偏头痛患者的日常。然而,这个看似解决问题的捷径,正将越来越多的人推向一个“越吃越痛”的疾病陷阱。

被低估的“头”等大事:失能、风险与万亿负担

“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医师于生元教授介绍,它常常伴随着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一系列症状,发作时患者往往难以正常活动。真实情况远比“头痛”二字严重得多,于生元教授指出,“偏头痛位列全球第二大常见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这里的“失能”意味着患者在发作期间会丧失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主任董钊教授特别呼吁社会各界给予偏头痛患者更多理解与关怀:“孩子说头痛不能上学,不一定是为了逃避课业;员工因头痛请假,也并非借口懈怠。这很可能是一种需要正视的疾病。请给予他们信任与鼓励,支持他们寻求科学诊治,早日摆脱头痛困扰。”

偏头痛的危害远不止于发作时的痛苦,还可能伴随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21种共病。于生元教授强调,“偏头痛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是导致卒中的最重要的非传统因素”。研究显示,偏头痛显著增加卒中风险1.73倍,增加隐匿性颅内病灶发生风险7.1倍。尤其在18至34岁的年轻人群中,偏头痛是与卒中发生相关性最强的非传统危险因素之一。

从止痛到致痛:当止痛药变成“头痛源”

“现在公众面对偏头痛有两个误区,一种是选择忍——该吃止痛药的时候不吃,其实偏头痛在发作的前驱期就应该及时进行治疗;另外一个极端则是止痛药使用过多,尤其是一些含有成瘾性成分的复方制剂,却没有做好偏头痛的预防治疗。”于生元教授强调:“面对剧烈头痛,服用止痛药是本能反应。然而,这个自救行为可能正悄悄将患者拖入另一个更复杂的疾病深渊——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是指原发性头痛病人因过度使用头痛急性镇痛药而出现原有头痛加重或新的头痛,一般在停止或减少过度使用的急性镇痛药物后,头痛得以减轻或消失。”董钊教授给出了明确定义。通俗地讲,就是患者为了治疗头痛而吃药,结果药物本身导致了更频繁、更严重的头痛。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可能陷入了MOH的陷阱?董钊教授指出了一条清晰的“警戒线”:每月服用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超过15天,或曲普坦类特异性止痛药超过10天,就可能陷入“越吃越痛”的恶性循环。

为何治病的药会变成致病的源?董钊教授解释:“研究显示,长期应用急性镇痛药物会引起三叉神经伤害性通路的敏化。”这种“敏化”好比让大脑的疼痛警报系统变得异常敏感,原本不会引起头痛的刺激被放大,导致头痛阈值不断降低,发作愈发频繁。

启动“清零”行动,应对诊断困境

我国偏头痛与MOH的诊疗现状,宛如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冰山——水面之下是庞大而沉默的患者群体。尽管近年来,随着头痛专科医师培训的加强及头痛诊疗网络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但较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常见头痛类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分析这一困境的根源时,董钊教授介绍:“我国由于长期以来患者的疾病认知度低,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患者自行长期过量服用止痛药比较常见。此外,医疗资源的不足同样制约着诊疗水平。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多数医生对MOH也不了解,对MOH还存在漏诊问题,治疗上可能还在使用易导致MOH的止痛药。”

“我们发起《MOH清零项目》就是为了从根本上降低MOH的风险,建立从筛查、诊断、治疗的全链条规范路径。精准识别MOH患者,有效干预患者过度使用镇痛药物,有针对性地为MOH患者提供适合的治疗方式和用药选择,例如CGRP受体拮抗剂。”谈到项目计划时董钊教授表示,项目初步计划以20家头痛中心为试点,探索有效的MOH动态清零的管理模式,为进一步的临床治疗路径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打破困局:防控网络与“质控”标准的双重护航

面对严峻挑战,我国头痛疾病防控体系正在加快建设步伐。“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委会于2022年7月启动了中国头痛防控基地及体系建设,”于生元教授介绍,“当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740家头痛中心和门诊,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头痛防控网络。现在患者在百度地图上就可以搜索到这些专病门诊,不用辗转多个科室求医。”这一体系在2023年获得了国家重大专项支持,体现了国家对头痛疾病领域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诊疗质量的“质量控制”成为另一大重点。2024年4月起,头痛防控体系组织专家团讨论、起草了我国首个《偏头痛质控指标专家共识》,为医疗机构提供了规范的诊疗流程、质量控制和患者管理标准。

于生元教授描绘了清晰的蓝图:“未来将继续完善头痛防控体系,推广统一的质控标准,提升头痛诊疗的同质化水平,最终实现90%头痛患者在当地得到规范诊疗和疾病管理。”

面对我国偏头痛患者的需求,从患者教育到诊疗规范,从基层医疗到尖端研究,一场围绕“头”等大事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无论是于生元教授提及的“740家头痛中心与门诊”的网络建设,还是董钊教授展望的“让90%患者在当地得到规范诊疗”的愿景,都指向一个明确的未来:终结“头痛忍忍就好”的时代,正在到来。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中网机器人(vrovro.com)无关。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一周内进行,以便我们及时处理。客服邮箱:23341571@qq.com | 客服QQ:23341571
全站地图 | 二级目录 | 上链请联系业务QQ:23341571 或 业务微信:kevinhouitpro